近日,《湖北教育简报》第12期(总第22期)专题介绍了我校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的典型案例。该专报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评价工作,强调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印发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重点工作部署推进。该期专报刊登了我校推动人才评价回归学术本位的做法,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优化人才晋升制度、完善薪酬分配体系等方面报道了我校推动人才评价改革的经验。
全文如下:
湖北科技学院推动人才评价回归学术本位
湖北科技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推动人才评价回归学术本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党委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正确的人才观落实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服务等各环节,对可能涉及的“五唯”倾向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清理,建立起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正确评价导向。二是压实工作责任。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调各级党组织负责人是人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建立领导定期谈话机制,校领导带头联系人才,通过定期与人才进行交流沟通,及时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强化政策协同。学校先后制定或修订了《师德师风考核办法》《科研成果认定与奖励办法》《教师奖励办法》《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等文件,从人才引进和人才发展的各个环节破除“五唯”倾向,全面推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
一一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坚持“不分海内外、不唯帽子、不唯职称、不唯资历”的人才选拔理念,优化人才引进政策。一是“唯实绩”精准引才。明确以候选人的真实水平、实际贡献、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独立工作能力为评审依据,重点考察候选人的发展潜力。近三年引进的人才中有3名教师成功入选“楚天学子”,学校国家级项目有2/3由近三年引进人才承担。二是“小同行”前置评价。发挥院部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学科“小同行”前置评价,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明确不以论文的数量和发表的期刊、科研获奖等作为评价标准,重在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等方面的实际贡献、学术活跃度和行业影响力。三是“大同行”集体面试。邀请学科“大同行”专家担任面试评委,按照理、工、医、人文社科等不同学科领域及基础、应用等不同类型分类评估,以质量、贡献和潜力为评价导向,着重考察其是否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未来发展潜力、与团队相融性,是否对学科未来发展能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优化人才晋升制度。一是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学术论文、著作、科研课题、科研获奖、决策咨询、职务发明、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项目、教学竞赛获奖、指导学生获奖等成果综合纳入学术评价体系,试行“代表作”评审制度,试行教学型教授平时考核晋升制,鼓励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的学术创新。二是实施长周期目标考核。对青年拔尖人才探索目标跟踪制,首聘期3-4年,期间只进行中期评估,评估以总结经验、加强交流、促进发展为目的,通过座谈会、研修班等形式深入青年人才群体,倾听他们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建议、个人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助力青年人才的发展。三是看重创新性实际贡献。把原始创新和解决重大问题放在科研业绩评价首位,淡化论文数量、淡化影响因子、淡化专利数量,重在实际贡献。基础学科看重研究是否具有原始创新性,工程学科看重是否攻克了行业关键技术,人文社科学科看重是否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完善薪酬分配体系。一是突出业绩导向。建立人才薪酬待遇动态评审和薪酬调整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对人才激励作用,强化基层单位、团队的绩效奖优分配权限,及时兑现各基层单位、团队人才绩效工资,鼓励各类人才为学校做贡献,确保高层次人才长期稳定服务。二是注重公平公正。统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收入分配水平,统筹引进人才与存量人才的收入分配水平,促进校内薪酬待遇公平,逐步缩小引进人才和非引进人才、有称号人才和其他同等人才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师资人才队伍稳定发展。三是探索分类管理。按照不同系列教师的岗位职责,实施相应的支持和保障政策,鼓励教师潜心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逐步建立起以岗定薪、按劳分配、优劳优酬、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从“帽子导向”“论文导向”“项目导向”转变为“学术导向”“业绩导向”“创新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