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烙下青春舞步;三寸粉笔,圈定一世江山;一面黑板,勾勒缤纷世界;一间教室,诠释毕生语言。他就是湖北科技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宋成舜。
心存敬畏,铸魂育人
为师表率行正道,百年树人迎新风。从2005年踏进湖北科技学院的那一刻起,他便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甘将心血化石雨,润出桃花一片红。
他以课堂教学为纽带,致力于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公平、公正、仁爱之心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敬重,同学们都爱和他打交道。“作为当代大学生,大家要学会独立思考,明确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人生的红线绝对不能碰。在学校,我们要遵守学校各项制度,做人要有诚信,不要等到自己做了错事才幡然悔悟。”这是宋成舜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面对学生的处世困惑:什么是道德的准则?他说:“没有普遍标准,但是我想,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去做你想做的事,时刻把别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前,想好了,就放心大胆去做!”“每年班级的评优评先以及奖学金的评定,宋老师都让我们参考全班思想品德民主测评结果,这样不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机制,对我们的德行影响深远。”从英国约克大学研究生毕业的13级学生廖子月说。
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得他荣获“荆楚好老师”、“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湖北科技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心怀梦想,培植信念
江河把我们推向浩瀚的大海,曙光给我们带来明媚的早晨;而宋成舜老师,把我们引向壮丽的人生。
宋成舜说,“大学开学的第一周,入学新生对大学充满新鲜感,对专业的认知都取决于接触最多的人——班主任。所以,第一堂课,我就告诉同学们专业将带给他们的人生高度,让同学们知道自己的专业要学什么,从中确立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很快适应大学生活。”那些刚进大学就抱着不着边际梦想的人和还没接触就对专业失去信心兴趣的人都成了以后专业课上最认真的。
他先后担任《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房地产营销》等课程的教学,年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感觉自己的大学生活因为有了宋成舜老师,像“开挂”了一样。他独特的教学和教育方法,让同学们津津乐道。
他的课也是学院里上座率最高、课堂氛围最好的课堂。他的课堂从不点名,但学生们都舍不得逃他的课。宋老师一学期课上下来,全班的同学几乎都成了他的粉丝。每一学期的最后一堂课结束,全体学生都会集体站起来为他鼓掌——在全校近1200名老师中,唯有他多年来享此殊荣。
十六年来,宋老师教学质量业务考核均为优秀。湖北科技学院“十佳教师”、湖北科技学院“我最喜欢的老师”等这些荣誉是对他教学成绩最大的肯定。
心无旁骛,不懈追求
宋成舜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孜孜不倦、不懈追求,倡导知行合一。他坚持做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将个人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促进学校转型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迄今为止,他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成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研究(系列论文)》2016年获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成果《基于耦合关系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研究——以咸宁市为例(论文)》2018年获咸宁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3项、省级创新项目2项,两次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称号。2017年6月评为“湖北科技学院优秀科技工作者”。
他紧密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办学思路,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为国土资源局等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培训咨询一系列智力支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反响强烈。
心系他人,以爱为本
无私奉献的宋成舜老师,甘为人梯,用肩膀托起教育,使学生们永远如沐春风,在爱与美的环境里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05级学生彭婵是一名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她第一次考研失败,宋老师得知她要放弃自己求学的梦想时,便开导她,“作为贫困生,要想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继续深造是一条最简单的途径,你可以再考一次。如果在备考时有什么困难,请告诉我!”在宋老师的鼓励下,彭婵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博士毕业后,她成为了湖北工程学院的一名老师。一路走来,彭婵感慨颇多,“第一次考研失败,宋老师给了我继续考研的勇气。读博期间碰到了难题,宋老师也会想方设法帮助我。有宋老师就会有阳光,有宋老师就会有希望。我也要成为像宋老师那样的好老师!”
“宋老师是我本科时的班主任,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启蒙者,他待人坦诚,处事严谨,深爱着教育事业,用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现在,我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高校教师,我将铭记宋老师的教诲,低调前行。”如今在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教的09级学生匡兵回忆大学四年,对宋成舜老师充满了感恩。
回顾走过的从教历程,他非常感恩自己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不需要太多的回报,真正的持久的永恒的回报,来自于工作本身,来自于师生生命的互相灌溉,以及随之而来心灵交融之后的完整与充实。”十六年如一日,他不忘初心,用爱诠释师德,把讲台作为人生舞台,演绎出教育的别样精彩。